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礼仪源于祭祀之说,在古代书籍中也有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不管礼仪的起源是什么,它都是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也不仅是 社交里的事情。譬如,下水礼仪,开张仪式等。人们举行这种礼仪。其实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来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或是保佑他们生意开张后能够兴旺发达。这些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把礼仪定在“社会交往”的范畴。